實用資料

人口

香港人口密度是全世界最高的地方之一,隨著香港新市鎮發展,目前市區與鄉郊的人口密度差別,比1970年度時的比例已經大大降低。跟據2011年香港人口普查的結果,永久居留地是香港的中國籍人口接近650萬,佔總人口的91.8%。調查顯示在港出生的人口約60.5%,而在中國大陸、台灣及澳門出生的比率為32.1%,香港有83.1%人居港達10年或以上。香港人口組成以華人為主,佔總人口超過90%,而香港人祖藉以廣東最多,包括廣府人、客家人、四邑人及潮汕人,其次是福建人,包括閩南人、閩東人等。現今的香港人多來自1945年後由中國大陸及世界各地的華人移民的後代,他們過半數在香港出生及成長,而雙非嬰兒和外傭居港權為香港近年人口政策的重大議題。南亞裔、來自菲律賓及印尼的外傭是香港主要少數族群,這些外籍家庭傭工人口超過27萬,佔全港人口比例的4%,但他們大多數沒有居港權。而香港則以港島人口最富有,港島區的4個區議會分區都是全港家庭收入中位數的頭5位,而九龍人口則最窮困,當中5個區議會之中更有三個更是全港家庭收入中位數最低的三個。香港有51.5%人住在私人房屋中(包括按揭和租借),另29.6%人住在公屋和17%人住在居屋。

中國自清朝至民國因為戰亂,成為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人均GDP一直落後於非洲,在1950年更落後於非洲兩倍,當時除福建、廣東外的大城市尚不如非洲、印度,如上海一直比印度金融中心孟買落後很多,而香港在民國時期起的人均GDP即和日本以及新加坡幾乎相同及以同一步伐發展,民國時和東歐國家希臘以及東南亞各先進列強殖民地相約,亦保持在英國30%,但整個1950年代,被內地較富有移民拉低只有英國的23-25%。

清朝至今,台灣、新加坡及東南亞的富豪絕大多數為福建閩南人,掌握了華人多數財富,閩語人口現今仍佔全世界(包括中國)華人的85%財富。他們在香港開埠後即陸續抵港投資和支持反清革命。60年代,東南亞排華,而且各國獨立後制度不善,仍是殖民地的香港幾乎盡收全球華人資本,現今大量東南亞福建商人如華人第四富豪郭鶴年亦是香港永久居民及有大量香港企業,香港人均GDP在70年代初佔英國的55%大升到80年代初佔英國的90%,而且在1987年超英國。華人其次富有的是較早抵港亦支撐住香港經濟及致富的廣府民系中的四邑人、佛山人和潮汕民系的富豪,貢獻了香港和珠三角的經濟。因為民國時中國比非洲還貧窮,來自福建以北的包括江浙上海及北方的富豪至今仍佔不足10%的香港富豪(已扣除本部為外國或東南亞的富商)。改革開放30多年,大陸現今的人均GDP已達印度兩倍,大陸首富的財富在2009年追到有馬來西亞福建首富的40%以及2012年的70%,大陸開始有更多富有人士抵港。

目前人口概況

截至2011年,香港的總人口達7,071,576人,年內出生人口為82,100人,包括逾680萬名常住居民和約21萬名流動居民。人口分佈方面,香港島居民佔香港人口18.5%,九龍佔29.5%,其餘52.1%則包括住在新界及水上的居民。